当前位置:话人间>实时热点 >   “早F晚E”热梗遭调侃 背后原因为何

“早F晚E”热梗遭调侃 背后原因为何

导读:近日,演员胡歌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文,其深夜里的情感表达引发热议。8月29日,这天正是他17年前遭遇重大车祸的日子,演员胡歌于当日凌晨1点

近日,演员胡歌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文,其深夜里的情感表达引发热议。8月29日,这天正是他17年前遭遇重大车祸的日子,演员胡歌于当日凌晨1点18分突袭发文,其言语抑郁,邋遢颓废的胡茬和目光呆滞的“无神”自拍很难不让众网友担忧其精神状态。

“早F晚E”热梗遭调侃 背后原因为何

部分网友认为,胡歌明显有抑郁症倾向;也有网友发表了“演员仅存宣传作品意图,不要妄自揣测”的观点;还有网友打趣道:“正常人的操作,我们也是”。随后,“正式确诊为胡歌”的高位热搜词条“腾空出世”,众网友也纷纷调侃他是“早F晚E”,即早上喊着fighting,晚上睡前emo,形容当代青年人白天越努力,晚上越困惑的现状。

不妨听听青年们的声音,他们怎么看待“早F晚E”?

“早F晚E”是精神内耗的具象化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在进行自我控制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一旦资源不足,便会使人陷入“内耗”状态。从情绪恶化到降低生活质量,从信心削减到心力透支,情绪失控和心理失衡始终处于恶循环阶段。跟“发疯文学”一样,“早F晚E”是一种自我解救的方式,解救谁呢?解救大部分年轻人——升学选择、人际压力、就业关系、容貌焦虑、职业规划、婚恋问题等使得他们被迫适应环境,习惯压抑和隐藏自身的情绪。

被迫适应环境的心理暗示易加剧“自我认同危机”。其一,现代社会个体不再是单一的或者几个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年轻人在角色扮演中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原因在于“角色”选择并非以个体兴趣爱好为参照标准;其二,个体角色的强变化性会彻底将个体本来面目“撕碎”,自我和客我的冲突使得人们来不及反应,只能戴上“人格面具”来寻求群体认同,而人格面具往往具备广泛性,以遮蔽自我实际性格和需求为最终效果。所以人们发现,即使是社交小达人也避免不了在凌晨3点的朋友圈转发一首伤感情歌,并附加一句“地球爆炸吧”的偏激文案,但这依旧不影响“胡歌们”每天把“你好”“你好棒”“和大家一起真开心”等表达语句挂在嘴边,直到再一次深夜,彻底崩盘。这就是人格面具的作用——它会让本质迥异的人呈现出完全相同的表达模式,因为人格面具以公众道德为标准,受其支配的人让自己的本性和真心与现实处于紧绷的对立状态。

工具性社交泛滥加剧社交孤独感,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孤独感来源于社交关系感知的缺失,以感情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交往的工具性越来越明显。微信、QQ等主要社交平台充斥着“好的”“收到”“您好,我是XX公司的XX岗位的XX”等一系列消息,职场生活、工作性质、弱联系、自我空间与社交距离的设置不得不让大批成年人的情感圈层迅速缩小,独处成为现状,一旦找不到可倾诉的社交对象,一旦倾诉情感的渠道变得索然无味,各类情绪开始蔓延交杂。长此以往,社交倦怠、职业倦怠等非正常状态易使人们产生身体与情绪上的病变。

“早F晚E”一词的出现能够从情绪控制方面揭露当代年轻群体心理健康状态,社会的的确确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开放、包容、亲和的社交氛围,鼓励人们积极地进行人际交流,并为其创造适应环境,重视自我表露和倾诉,促进本我和客我的协调。青年群体也需加强情绪管理能力,转移注意力,关注世间美好,每一位“胡歌”都有深夜宣泄情绪的权力,只愿天亮破晓又是好汉一条!(重庆大学 倪琳)

早F晚E:乐观与消极的碰撞

与之前出现的“丧文化”、“躺平”等具有单一情绪倾向性的互联网词汇不同,“早F晚E”表现出了动态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甚至是剧烈的,两级分化的,其实质上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积极乐观与消极沮丧两种心态相互对抗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人们不断追求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相信努力奋斗能带来幸福,是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良好心态。但是,有追求就会有压力,当来自理想或现实的压力过大,人们内心的忧愁无法排解,心理健康状态下滑,于是只能深夜“emo”,黯然神伤。

在如今繁重的现实压力下,人们的精神压力和情绪包袱也越来越重。不过,压力并不可怕,是人就会感到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情绪与心态的自我管理。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么学会自我排解、自我放松就变得尤为关键。生活总要继续,天空是灰暗还是光明,取决于对自我心态的管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早F晚E”,而不是“一天都E”,正说明在带有自嘲和无奈的五味陈杂的调侃的背后,是大多数人仍然能看到苦难背后的希望,和咬牙走下去的坚持。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向着目标前进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面对生活给予的压力和挫折,我们也许会遍体鳞伤,但只希望在停下来经过自我调整之后,我们仍然能抬起头来,大踏步地奔向远方。(重庆大学 寇智伟)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考公、考研、考编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时常会对未来感到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而在上网冲浪的时候也会受到“冲击”,会看到20岁出头的年轻姑娘宣布买房,也会看到裸辞程序员选择定居大理享受人生,还会看到有人年纪轻轻就一路硕博……太多优秀成功的案例在网络世界里出现了,就会让本就普普通通的我们感到彷徨。同时白天的工作学习中的瓶颈和压力,也只能独自在夜里感慨颇多,不愿找父母吐露,害怕隔着千万里的他们担心,也不想为同是“打工人”的挚友增添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人生自己的路不应该像谁,也不应该属于谁。人生不是一条条铺好的轨道,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行驶,没有所谓的目的地,也没有预设好的行驶路线。我们不需要带着别人的价值观生活。松弛一点,保持清醒,赶路的人太多了,试着放慢自己的脚步,寻找自己的人生。在内心里为自己开拓一片旷野,里面有爱的花,有爱的树,最重要的——有自己。

“我想我们要学会把荒诞纳入正常,把不确定纳入正常。所以不要觉得灰暗,觉得没有希望,你还没有到那一步,你的那一天那一刻那一瞬,就在你前面的某一刻等着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