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话人间>实时热点 >   30岁还没对象爸妈代替孩子网恋 年轻单身男女正在丧失恋爱的欲望

30岁还没对象爸妈代替孩子网恋 年轻单身男女正在丧失恋爱的欲望

导读:结婚率又创新低。最近民政局发布了去年的结婚登记数据: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83 5万对,比上年下降10 6%。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年

30岁还没对象爸妈代替孩子网恋 年轻单身男女正在丧失恋爱的欲望

结婚率又创新低。

最近民政局发布了去年的结婚登记数据: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83.5万对,比上年下降10.6%。

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年轻人越不想结婚,他们的父母就越希望他们能早点结婚。

众所周知,在两代人之间,结婚这话题向来都是个大火药桶,轻轻一点,就能炸出无数的争吵与激辩。

当心急如焚的盼婚父母,被他们伶牙俐齿的不婚儿女怼得陷入下风后,便会撂下了一句“胡说八道,我不和你吵了”,转手将语言的劝导升级为行动的催促。

于是乎,这一边,结婚率降低,越来越多的年轻单身男女,正在丧失恋爱的欲望;

而那一边,则是这些年轻人父母,正想尽办法给自家的孩子安排相亲。

动作迅猛的家长,已经不管孩子同不同意、想不想结婚了,自己直接代替孩子“网恋”,上手在网上给自己找起了亲家。

数字时代,父母们线上代娃相亲

一波“亲家相亲”的小程序,把家长们的心态拿捏得死死的。

亲家相亲,顾名思义,就是父母来帮孩子相亲,就是双方的家长自作主张,把儿女的信息扔进相亲池,并与未来可能的亲家直接对话协商。

点开那些名字里带有“亲家”的相亲小程序,随便划一划,一个个年轻人的基本信息就会映入你的眼帘:

性别,出生年份,身高(体重基本不重要),现居地,学历,收入.....一串内容看下来,让你不由得怀疑自己是否打开了某个招聘软件。

因为是父母代子女相亲,所以对于物质条件的考量肯定要放在第一位:

相亲者是租房还是买房?是有车还是没车?当下的工作是私企还是央企?

上述这些,即是家长给孩子填个人信息时的必填项,也是他们用来筛选儿媳和女婿的过滤词条。

小程序会把每一位相亲者都贴上一系列标签,让家长们在查找的时候,能够精确地找到一个“95年以后出生,身高在一米八以上,硕士学历,月收入1万5,有房有车的北京独生子大男孩”。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小程序还“贴心地”提供了筛选相亲者属相的功能,满足了老一辈对于中华传统命理文化的热爱。

点开每一名相亲者的基本信息,你就能看见由他们父母所撰写的个人简述。

在这一部分,对相亲者本人的描述倒是千篇一律,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夸孩子的词汇和语句来回排列组合:“我们的女儿/儿子,性格开朗,知书达理,孝顺热情,有上进心,会做家务.......”

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我家这孩子,在性格上是绝对没问题的。

在介绍完孩子后,父母们也会简单说两句自己的优势:我们老两口不是离异重组,我们都有体面退休金,一家三口特别和睦幸福,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毕竟,有人说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所以双方家长的条件,自然也是需要被拿来参考的。

一旦有两对父母彼此觉得对方整体的条件都还不错,那系统就会开启速配,交换两个家庭的联系方式,并开放阅览双方子女照片的权限,让相亲进入到“相眼缘”的线下阶段。

可小程序相亲池里的青年男女如此之多,家长又该如何确保自家的孩子能够相到最好的另一半呢?

答案很简单:多花钱就好了。

这些亲家相亲的小程序,全都提供了专属的会员增值服务,费用基本为一年2千多块钱。

家长交了会费,孩子便有了更多被算法曝光的几率,甚至能出现在首页的“优质推荐”里。

不止如此,一旦成了尊贵的会员,父母还会拥有自己专门的“相亲管家”,一站式负责相亲的全流程,包括教家长如何与对方的家长聊天,如何说服你的孩子去相亲,如何让你的孩子始终与相亲对象保持联系——每一个细节都有人去设计和把关。

有小程序的客服甚至还承诺说:只要你的孩子能够在两年内,通过我们的小程序找到另一半,那么你买会员花的那几千块钱,我们全额退还给你,就当是份子钱了。

这一套下来,听着相当美好,仿佛家长只要买了会员,就能在资深恋爱红娘的指导和大数据的加持下,将自己的儿女精准地投送进婚姻的大门。

但在网上搜一搜,你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诚然,这些小程序确实让一些家长,找到了心仪的亲家。

可也有用户吐槽,说他所用的相亲小程序涉嫌虚假宣传:

在广告语里说平台有“20万优质的公务员”,实际注册后才发现根本就没几个活人,大部分所谓的“子女信息”都是假的。

还有家长则表示,在开始用小程序后,他们确实接到过前来询问的电话,但聊着聊着就发现,电话那头的“家长”其实是工作人员假扮的,一直在诱导他们继续消费。

但比家长更火大的,是那些个人信息被扔进相亲池的子女本人。

他们有的,是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相亲数据库里的样本之一,还有的,则是不理解父母为啥要花大几千块来帮自己脱单。

有孩子在网上吐槽,说自己的父母根本连“原生家庭”是什么意思都没弄懂,就把它当成了个好词儿,写进了相亲简历中,着实让自己无语。

但其实这种家长绕开孩子,直接主宰相亲的事情,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家长出马,只谈利益,难谈感情

毫不夸张地说,近些年在任何公共领域,你都能看到那些代子女相亲家长的身影。

他们手里攥着被压缩成几十个字的、自家孩子的人生,在不同的空间里寻找着与之最为匹配的履历。

最开始,家长们相约在各大城市的公园里,为自己的孩子谋求一个“合适”的伴侣。

在那些名为相亲角的地方,老一辈的配对的标准里不含一丝一毫的爱情,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男女双方物质条件精密的计算与对比。

在我们前些年一篇名为《中国式相亲价目表》的报道里,你可以窥见每个人的算计:

“户籍和地域间的相互踩踏在相亲角展现得尤为赤裸淋漓......家长们一边一本本翻着异性信息,一边还不时要求查看与自家儿女同龄的同性信息,暗自掂量着自家儿女在相亲角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随着社交由线下转到了线上,家长们也与时俱进,他们有的在“红娘直播间”与其他的同龄的父母连麦,兜售着自家孩子身上的优点;

有的则在短视频平台自建“征婚群”,在视频的评论区互扔子女消息,只要年龄和所在地看对了眼,立马就互换联系方式直接开聊。

与此同时,传统的公园相亲角不仅没有被遗弃,反而走出了国门,出现在了加拿大的温哥华,实现了一种奇妙的文化输出。

即便一个孩子毕业于排名前几的藤校,在大科技公司拥有一份薪水优渥工作,只要他还没有结婚,就会被其父母定义为“人生不完整”,就会被挂进所谓的“美国华人相亲群”,在异国的土地上进行传统的“高端婚姻速配”。

而在这些由父母一手操办的相亲局里,子女,也就是这些相亲本来的主角,却始终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

所以,就有许多做相亲的吐槽,说“父母代娃相亲,其实是众多相亲形式里成功率最低的一种”。

毕竟,当面对面的,不是一对男女,而是他们两方的家长。那相亲,这个人与人在感性上所进行的情感契合实验,就会变成一场彻底的利益交换谈判。

前些年,有一档名叫《中国式相亲》的节目,就因其“父母与孩子共同参加相亲”的形式而火出了圈。

在这档节目里,你会发现,在一场相亲中父母越占主导,那么男女嘉宾牵手的概率就会越低。

当一位妈妈开口就是“手凉的女孩不要”,闭口就是“干活,干活,只有干才能活”,一上来就列出了一堆作为儿媳的扣分项后,那他家孩子的相亲之旅,基本也算是提前结束了。

更典型的案例是在另一档相亲节目《相亲才会赢》里,一位妈妈上来先是把自家的儿子一顿爆夸,接着在相亲开始后首先查的就是女方家的户口本,常用话术就是:“XX的我们可不要”,很成功地把一场青年男女的会面给搅黄了。

在网络上,一些网友的吐槽也让我们意识到,上述这些案例,也不完全是综艺节目的无限夸大。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家长只顾利益,不近人情,毕竟说到底他们也只是子女的代言人跟把关人,也没法帮子女谈恋爱,只能在物质条件这部分拉回拉扯了。

但也不是所有子女都巨婴到需要委托父母去敲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而是很多年轻人本身就没有结婚的意愿。

对习惯了集体化,追求稳定的上一辈而言,结婚肯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对个体原子化,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下一辈来说,婚姻与他们所追求的自我实现间,反而充斥着一股无形的张力。

正如钱岳博士在一席的演讲中所说,想要解决当代婚姻中的窒息感,最好的方法恰恰是“学会独处”,是“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而不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

所以,在年轻一代的世界观里,即使没有婚姻,他们也能继续前行。

甚至,在工作、房价和育儿的三重压力下,在这个时代不走进婚姻的殿堂,反而成了一种最稳妥的风险规避路径。

结婚就要购置房产,办了酒席后就要开始思考孕育下一代——在许多的青年眼里,结婚俨然已经成了一种高开销,高杠杆,高风险的“三高投资品”。

但对老一代的父母而言,没有婚姻的人生不论再精彩,也总是缺乏完整性,缺乏那“实现美满的最后一块拼图”。

毕竟,对于那一辈人来说,婚姻才是一个孩子长大的分水岭,生子才是他们儿女最终的成人礼。“四世同堂,血脉延续”,在父母一代看来,越是接近退休之后的平淡生活,前面的这八个字就越显得天经地义。

于是,焦急的父母上下求索,寻找能让子女“相上对象”的良方,而抗拒的子女则左右横跳,躲闪着名为婚姻的“责任之牢”,双方互不妥协,唇枪舌剑,最终难免不欢而散,甚至酿成一些啼笑皆非的桥段。

但两边其实都只是在做自己所理解的“正确事”,他们都只是被一条名为“时代变迁”所划出的代沟所隔开而已。很难评价两代人究竟谁对谁错,只不过时代和阅历决定了双方不同的立场。

但不管怎么说,爱的核心从来都是理解与包容,而不是强迫与威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