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话人间>实时热点 >   戴眼镜的大学教授出征太空 为出征太空训练两年多

戴眼镜的大学教授出征太空 为出征太空训练两年多

导读:我导师出差了。去哪了?星辰大海!在神舟十六号发射前夕,一位特别的航天员走红了——他不是飞行员,也不是军人,而是一名学者。1986年出生的

“我导师出差了。”“去哪了?星辰大海!”

在神舟十六号发射前夕,一位特别的航天员“走红”了——他不是飞行员,也不是军人,而是一名学者。

1986年出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戴眼镜的大学教授出征太空 为出征太空训练两年多

当公众的视线聚焦在这位戴着黑色半框眼镜的年轻教授身上,疑问来了——“普通人”也能当航天员了?近视眼也可以当航天员了?

对此,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非驾驶员和非指令长的航天员而言,选拔标准确实比过去低了一些,这体现出我国飞船可靠程度的提高和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

但杨宇光同时强调,这也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可以“上天”,“包括这位北航的年轻教授,我相信他不但业务好,身体素质也是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了的。”

为出征太空训练两年多

5月2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与肩负军衔的景海鹏、朱杨柱不同,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这一身份也让他成为此次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桂海潮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研工作还不满一年,恰逢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彼时,为满足中国空间站工程任务需要,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新增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工种”,选拔范围也从飞行员扩展到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号介绍,桂海潮当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桂海潮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任务中,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将主要负责空间站有效载荷的操作、管理、维修、维护,各项科学实验的开展,以及之后各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收集、整理、分析。

科学家参与任务将提高实验深度

戴眼镜也能上太空,航天员的“工种”更加丰富了。公众对“神十六”乘组配置和人员背景的关注,亦成为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进步的注脚。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航天员的分工将越来越多元化,选拔的来源、种类和标准也进行了不小的调整,而这与我国飞船可靠程度的提高不无关系。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天地往返一直是整个飞行过程中最危险的环节。过去选择飞行员做航天员,一是因为他们身体素质非常好,二是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处置问题的能力和正确性比一般人强。“但这些要求是对航天驾驶员的要求。”杨宇光接着说道,对于非驾驶员和非指令长的航天员而言,标准确实比过去低了一些,这体现出我国飞船可靠程度的提高和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

不过,杨宇光强调,即便是载荷专家或是飞行工程师,也必须经历非正常情况下的训练。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可以“上天”。到今天为止,执行轨道飞行任务依然是稀缺资源,是个优中选优的过程。“包括这位北航的年轻教授,我相信他不但业务好,身体素质也是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了的。”

此外,与飞行员相比,科学家与工程师参与航天任务也意味着实验能力的提升。杨宇光表示,尽管过去从飞行员选拔出的航天员无论是身体条件、个人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极高,但毕竟不是理工科研究出身,如果能在科学家和工程师里选拔航天员,将能进行程度更深、层次更高的科学实验,以美国为例,大量的航天员都不是职业飞行员。“我认为这个(乘组配置)一方面是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实际的需要。”杨宇光说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