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话人间>实时热点 >   媒体:理解张桂梅比争议电影更有意义

媒体:理解张桂梅比争议电影更有意义

导读:高山让人仰止,《高山》让人争议。电影《我本是高山》正在网络平台上引起巨大争议。某网络平台上,对电影是这样介绍的:这是一个坚毅的女人

媒体:理解张桂梅比争议电影更有意义

高山让人仰止,《高山》让人争议。

电影《我本是高山》正在网络平台上引起巨大争议。某网络平台上,对电影是这样介绍的:这是一个坚毅的女人和一群刚刚毕业还很稚嫩的老师,带着一百多个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是关于爱、青春、热血和命运……影片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电影《我本是高山》的编剧可以根据人物原型进行创作,可以有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可以对剧情进行二次加工,这在艺术领域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电影完全照搬张桂梅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完全模仿现实中人物的原型,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戏剧冲突,在剧情上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展现在电影上。编剧和导演通过各种手法对现实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创作,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应该得到理解。

但是,改得好不好,只能见仁见智。毕竟,不同的人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尽相同,每一位看过电影的人,都可以给出自己个人的感受。

有部分情绪激烈的网友认为,电影改变太大: 张桂梅校长的精神支柱是自己坚定的信仰,电影中却换成了她丈夫;原型是父亲酗酒,电影中换成了母亲酗酒;电影里有个年轻的女老师闹事,这个并没有原型。总之,男教师在电影中都是大好人,女性却不是这样的。

对于网友的质疑甚至攻击,编辑进行了回应。从人之常情来说,每一个编剧对于自己作品的热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愿意让它受到一丁点委屈。编剧毫不失弱地说:“我绝不把世界让给我鄙视的人!平庸的沟壑!卑微的懦夫!听好了!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

编剧是不是高山不知道,但这个回应似乎有些激烈,任何一个作品,只要问世,世人都有评判的权利,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不是每个读者都喜欢。不要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所有人都喜欢,要包容不同读者对剧本的理解层次不一样。

现实中,张桂梅是一座高山,值得每一个人去仰视,去尊重。而电影《我本是高山》,再怎么样,也只是一部电影,想看了就去看,不想看也别勉强,不要过分拔高一部电影的意义,不要过分期待一部电影的能量,不要赋于一部电影过多的象征。把个人情感投射在电影里本身就不理智,把个人的某种诉求强加在电影里也不现实。

《我本是高山》能不能成为电影史上的高山,不仅由影片的质量决定,也由它在人们心里的重量决定,而不是由某一个人的个人喜好决定。所有的争议都可以歇歇,尊重张桂梅,理解张桂梅,支持张桂梅,比争议电影更有意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