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话人间>实时热点 >   官方: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

官方: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

导读: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问:朱友勇院士的稻米上山引发网友热

官方: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

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问:朱友勇院士的“稻米上山”引发网友热议。 很多人不明白。 他们质疑在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不可能这么高。 你能否介绍相关情况?

答:朱友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水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 就是把杂交水稻品种从“山下水田”引进到“山上旱地”种植,就像玉米一样。 水稻不需要下田浸水,不需要饲养和移栽,基本不需要灌溉,仍然可以有很好的产量。 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之为“山上的稻”。 这些田地已经存在,不存在网友质疑的开山开荒、毁林开荒的情况,更不会破坏生态。 当然,这种培养模式是有一定条件和限制的。 主要适宜于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山地旱地,雨热资源丰富。 不能到处推广。

朱友勇院士在云南省澜沧县好芝坝村扶贫期间,发现当地农民爱吃大米。 但当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无法自给。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友勇院士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旱作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该技术的两个难点:一是筛选出“滇禾优615”等适合旱作的品种。旱地分蘖问题,就是要实现旱地条件下水稻与水田一样的旺盛分蘖; 二是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封草技术,解决旱地水田杂草丛生的问题。 2022年,该技术推广至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减产约100公斤,但产量更高、效果更好比玉米有好处。 朱友勇院士介绍,亩产788公斤,是在0.52亩小面积上多施一次肥、多浇两次水的情况下获得的。 此次小规模研究对该地区水稻旱作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为品种筛选和技术集成探索出路,为完善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问:人们普遍认为水稻是在平原上种植的。 事实上,我们在基层采访时,也看到山上有很多稻田。 比例是多少? 产量如何?

答: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大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 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年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 稻田按地形可分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 正如你所说,大部分水稻种植在平原地区。 平原稻田占我国稻田面积近60%,丘陵稻田约占25%,山地稻田约占15%。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贵州、云南两省面积最大,占40%以上。 这也是我国的资源条件决定的。 为了保证口粮,历史上曾多次开垦丘陵山区。 例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基于当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迹。

据我们调查,山区水稻产量普遍低于平原、丘陵地区,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低100公斤左右。与丘陵地区相比。 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例如,山区有效积温和日照时间较低,对水稻品种要求较高。 一旦选择不当,会导致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产量下降; 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土壤肥力差。 机械耕道等设施发展滞后,抗灾能力弱,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产量年际波动较大。 这也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要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稻产量水平。

问:有网友质疑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 你怎么认为? 实际情况如何?

答:丘陵山区合格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根据实际国情和农业条件确定的。 据全国土地“三普查”显示,位于6°以上坡地的耕地面积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 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土地不仅要种,更要种好。 需要通过坡耕地改田为水平梯田并配套水利设施来提高这些耕地的生产力。

国家对坡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例如,必须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 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和标准。 对于降雨较多的地方,应采取修筑护坡、田埂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滑坡、泥石流。 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和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 特别是不得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名,在不符合条件的地方开荒开荒。

官方: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_水稻烂田收割机视频_水稻直播田杂草图

网上流传一些山上梯田的图片和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联系起来。 比如,流传最多的图片其实是2018年云南某地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现场,还有一张农田被大雨冲毁的图片,与种植水稻无关在山上。 往年,洪水季节农田被冲毁。 每年统筹安排农业防洪排涝,指导灾区及时修复受洪毁农田,恢复农业生产。 一亩就是一亩,一季就是一季。

问:你刚才提到“种稻进山”不是“毁林开荒”,但网上有不少将两者挂钩的说法,反映了一些地方“毁林开荒”的情况。 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政策?

答:我们也注意到你提到的情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 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严格保护耕地,但一些地方仍然违规利用耕地从事植树造林、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种苗、草坪等必须整治复垦。 但在整改过程中,要区分情况、分类处理,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严禁不顾果树盛果期、林木造林期、鱼塘收获期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伐、填坑平塘。 。 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复节奏,留出足够的过渡期,给农民和经营主体合理的准备时间。

这里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有的地方整顿复耕涉及退林还耕。 这些“森林”并不是以往“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而修建的“森林”,而是近年来违反规划、政策、要求,在耕地上修建的“森林”。 这些林地的整治和恢复并不是“毁林还田”,也不是网友所谓的“退耕还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