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崩溃的。别报新闻,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
“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崩溃的。别报新闻,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然后帮他报个别的。”
在回答一位考生家长咨询时,“考研名师”张雪峰日前这么说。为什么他不建议报考新闻专业?因为时代已经变了,“不得不承认,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新闻传播在曾经是很好的专业,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他本人就是明证,没学过新闻传播,也照样成了网红:“一个985院校教新闻传播的教授自媒体账号粉丝数和流量不如我一个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里面是不是多少有点问题?”这番话被广泛视为“新闻无用论”,在网上激起经久不息的争论。有的人认为他只是捅破窗户纸,说了大实话;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则宣称他“害人不浅、误导公众”,怎么能说新闻传播学无用?相反,“新闻专业能文能武”,堪称“文科中的理工科”,能学到各种技能,就业前景也相当广阔,“未来的社会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会一直旺盛!”至于张雪峰说“985高校教授粉丝还没我多”,“他先发一篇C刊再来说这个大话”。
然而,很快就有人发现,张小强这个新闻学教授,本硕博读的分别是工业设计、自动化、法学,和新闻都没关系,最后却去教新闻,这岂不恰恰证明了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性没那么强,以至于一个外行也能来教?至于就业范围广,意思不就是“啥都能干、啥行业都能去,就是不去本行业”?至于“发了C刊再来讨论”,这种“你没资格说话”的回怼,在一些人看来更是悲哀,因为这意味着在思维上的溃败,有人因此感叹:“说真的,这位网红考研老师,至少比一个发C刊的985教授,能看清一个全面溃败的现实。”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邹振东也说,张雪峰的说法不必完全信从,但确实有警醒新闻传播学界脱离实际、脱离业界的现象。这些或许各有道理,但其实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当然也无法驳倒“新闻无用论”,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张雪峰为什么要说那番话?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张雪峰当时答复的不是填报志愿的学生本人,而是家长,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他之所以能成为坐拥千万粉丝的“考研名师”,就是因为填补了一个特殊的市场需求:在“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之下,无数中国家长想了解哪条路对自家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但他们以往却很难找到真实有效的信息可供决策参考。由此,一个能说大白话、大实话的招生助考“名师”才得以应运而生,不夸张地说,第一次有人把这做成了一门大生意。既然如此,他当然必须贴近家长的切身考虑和现实利益,但那究竟又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实用主义。他说得再明白不过:“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如果家境优渥,选择更多,不存在错不错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对这种“饭碗思维”,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它假定,读那么多年书,无非就是考个好学校、好专业,而这最终的目的则是以文凭为敲门砖,得到一份好工作,混碗饭吃。
看看他的直播就会发现,这是他一贯的逻辑,也就是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把成功几率最高的那条路指出来。有一次,他建议一位成绩不算冒尖的女生考东南大学,一定要找同校电力工程的男生,因为该专业男生是在江苏省内电网包分配的,无论男生将来被分配到江苏哪里,只要他有电网的铁饭碗,女生也跟过去,在当地考个事业编制就行。你可以说他很庸俗、势利眼,但对大量普通学生家长来说却可能是指点明路的救命稻草。我也有了解内情的朋友嗤之以鼻:“我武断地做个判断:但凡学校好一点,和靠谱的老师互动多一点,家长稍懂一点,都不至于去听张雪峰胡说八道。”但现实是,很多家长既缺乏相关的信息、人脉,也难以判断,却又忧心忡忡想给自己的孩子谋个好饭碗,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要不然为什么有人愿意花1万5到2万的咨询费去听他的建议?可想而知,这种思路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严重打击了理想主义,别谈什么理想,理想能当饭吃啊?新闻传播学只是这次激起了波澜,诸如法学、金融、空中服务、生化环材,但凡是在他看来投入产出比偏低,一概格杀勿论,对很多“毕业即失业”的“天坑”专业来说,杀伤力堪称立竿见影。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新闻无用论”本身,而是他用一把功利的尺子,把不同专业都分成了“有用”与“无用”,而所谓“有用”,说白了就是一个更好的饭碗。
《导火新闻线》这个逻辑的出发点,既不是“新闻理想”(对他来说,别谈“理想”二字),也不是“新闻学术要贴近现实”,甚至不关心新闻行业的现实,而是你这个专业未来的变现能力。“有用”是唯一评价标准,而很多家长对他的建议也是觉得“有用”,正因此,在这个逻辑框架之内,你是很难驳斥他的。张小强试图证明“新闻传播学也很有用”,但问题是一个考分高达590分的理科生,不能找到一个“钱途”更好的专业吗?我本人也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毕业的,二十年来可以说见证了时代变迁。在各大学里,新闻系一度都曾是录取分数最高的文科专业之一,但不必讳言,这两年确实有几分光环剥落:虽然仍是考研的热门,收分仍相当高;但另一面,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忧虑不好找工作。虽然每个行业都在变动,但传媒受市场和数字技术的冲击尤为剧烈,每隔一阵就有人惊呼“媒体死了”,传统媒体的衰落和自媒体的兴起,是每个人都肉眼可见的现实,学界和业界又几乎隔绝,难以及时应对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这种落差就格外激起人们的焦虑。
这意味着新闻专业已经彻底无用了吗?当然不是。和任何领域的研究一样,新闻传播学肯定也需要与时俱进,但并不意味着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不重要了。实际上,国内媒体环境一些饱受诟病的问题,恰恰是缺乏专业性造成的——恐怕你也听人说过这样的话:“自媒体写的,真的一个字都不敢信。”那些没经过新闻专业训练、没有职业规范的人在网上满嘴跑火车,他敢说,你也敢信?话是这么说,但这就看站在什么角度、谁的利益那一边了。很多人或许也痛感自媒体鱼龙混杂,认同新闻专业性的重要,但要让自家孩子去读一个未必能赚大钱的专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人就揶揄:“让不让孩子报考新闻专业,这事儿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是亲生的,那就千万不要。”但问题也在这里:这种貌似极其务实的态度,其实根本没有顾及孩子本人的意愿,只是以一种老派家长的口吻宣称,爸妈那都是为你好。虽然这说是为孩子的前途考虑,但换个角度来看,倒不如说家长是在评估自己那么多年的“投资回报率”——砸锅卖铁供一个孩子,最后到底能赚几个钱?
这就要看孩子本人能不能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我一个初中老同学,成绩优异,原本都已被重点高中录取,但他父母硬是通了关系调档出来,让他去读了中专——当时这可比读高中吃香多了,但风向没几年就变了,到头来他还是不得不再上夜校读大专,他父母至今觉得对不起他:“早知道这样,就不阻拦他了。”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你还想把他打晕了自作主张另外报一个专业?你到时可别后悔。张雪峰式的“饭碗思维”,要害也就在这里:它着眼的是学一门实用技能、谋到一份糊口的好差使,但既不在意学生本人的理想和意愿,更不在意人文教养,然而他忘了,任何一门技能,其实都很容易过时。且不说违背自身意愿正是当下许多学生“空心病”的病因,人的一生很漫长,真的还有什么铁饭碗能捧一辈子吗?那你最好别这么天真。
讽刺的是,张雪峰本人的履历表明,大学里读什么专业,对人生未必具有决定性——谁会想到,一个给排水专业毕业的普通本科生,后来成了“考研名师”?无论你考虑得如何周全,那都只能基于当下一时的现实,在时过境迁之后,很可能就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了。经历过下岗潮的老一辈还记得,曾经以为的“铁饭碗”,一旦环境变动,恰成了让自己束手无策的桎梏。二十多年前我读大学时,像什么国际贸易、世界经济,都是报考的大热门专业,这些年又如何?所谓“新闻无用论”,距离“读书无用论”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因为在大学教育普及的当下,读大学本身就已经无法确保你得到一个好饭碗了。很多专业,原本就不应该用“有用”与否来评价。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就说过:“如果非要逼问我哲学的用途,我只能说哲学无用。”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看法,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他的意思是,教育不应该只是教一些实用技能,真正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这听起来很理想主义,那么在当下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也同样很现实:谁都不知道这一辈子会经历什么,在风险社会中,真正抗风险的恐怕既不是文凭也不是什么饭碗,而是你能否具备自我调适应变的能力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无论时代如何变动,总能活下去,还能活得更好。说到底,这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