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根据最近的统计数字,六月,年轻人的失业人数达到了21 3%,这已经是连续三个月的最高记录了。随着年轻人的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全职儿女的出
根据最近的统计数字,六月,年轻人的失业人数达到了21.3%,这已经是连续三个月的最高记录了。
随着年轻人的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全职儿女”的出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新的行业,还是一个“啃老”的新名词?这一引发广泛关注的话题,也反映出当今青年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什么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压力会持续多久,“全职儿女”现象又该如何看待,青年就业素质如何提高?针对以上问题,南京大学“就业质量研究中心”的第一批专家方长春在“有识”栏目中作了详细的回答。
论年轻人的高失业率:短期内的就业压力
问题: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是一种短期的压力,还是一种长期的挑战?
方长春:现在是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的问题。总量性问题是指,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就业需求减弱,另一方面,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规模不断增加(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达1158万),供需两方面的因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青年就业压力。结构性问题是由劳动力供需失配引起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结构问题是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从目前的青年就业情况来看,数量问题更加突出。
就业情况的好坏,取决于经济运行的好坏,因此,要想促进就业,最重要的是要支持私营经济。城镇就业总量超过80%,新增就业总量超过90%。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而且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下去。在最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稳定就业提到了战略高度,统筹考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全职儿女”现象的探讨:并非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延迟就业
Q:你对“全职儿女”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
方长春:一个网民戏称:一个家庭请保姆,每个月要花掉五六千块钱。既然没有工作,那就回家照顾家庭吧,老爸老妈,老爸老妈,外公外婆,每人给1000元,每月有4000元,还有食宿,总好过在外面打工;而且,他们也不用请保姆,也能省下一些钱。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全职儿女”了。
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全职儿女”还是“躺平”,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对就业压力的自我安慰和感叹。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成为“全职儿女”和“躺平”之间做出抉择。确实,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慢就业”,甚至是延迟就业,先打一年工,再去考公务员、公务员、公务员、研究生。对于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这么做。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暂停雇佣。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青年来说,他们怎样才能“躺平”呢?还怎么“啃老”?有些人是从农村来的,上了大学,家里就欠了一屁股债,失业了,那就更惨了。尤其是对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目前,各地政府和各大专院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努力。比如,在暑假开始后,各地的人社部门已经对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采取了许多措施,对他们进行了针对性的帮助,甚至是点对点的帮助。
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构建和健全大学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
问: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本来是学计系或经济系的,但毕业之后却去做外卖或快递,这一现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不是反映了低质量的就业和低价值的劳动?
方长春:在目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两个轮子”、“三个轮子”、“四个轮子”的新就业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外卖、快递、网约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缓冲器,也是一种为一部分人提供生计的方式。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如果青年,尤其是高学历的青年,长期从事低技能工作,甚至没有技能工作,那么,他们就会面临“去技能化”的危险,“去技能化”意味着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市场上,会降低他们的竞争力,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大量涌入外卖、快递等行业,除了目前的经济环境、就业环境等因素之外,还与高校的专业设置、知识体系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得当。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总体上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够优化”的局面。近几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大学生数量激增,但人才结构并未得到优化,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青年就业结构的矛盾。
我认为,学校应当针对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学位设置等等。这就是大学要建立和健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反馈机制。当前,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回访和调查,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高校人才反馈机制。
但是,就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的优化而言,除了学校之外,学生个人和他们的雇主也应该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企业内部人员的培训、在职人员的培训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都是影响人才供给的重要因素。而就个人来说,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也不能永远满足于生活,而是要建立一种终生学习的观念。